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端午話包粽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【作者速寫】李順利,民國八十四年空軍中校退伍。

今年陽曆六月九日,是農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。依照民俗,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,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。
 從小在眷村長大,每逢端午節前兩天,家裡就開始採購乾的麻竹粽葉、麻繩、糯米、花生、五花肉、蛋黃、香菇等配料。買來的糯米,要先泡水二至三小時,包鹹粽子用長糯米、包甜粽子用圓糯米。
 若是買到新鮮的粽葉,要先煮熟、洗過、瀝乾,再用剪刀將粽葉頭上的葉梗剪掉,將大、小粽葉分開擺放,方便媽媽拿兩片粽葉(大片在外,小片在內)包粽子。
 等餡料備好後,媽媽開始包粽子。我們則幫忙顧煤球爐子,同時將大鍋從床下拿出來洗乾淨, 先煮一大鍋水,待媽媽將粽子包好,立刻下鍋煮。這一煮,就是兩小時。
 煮粽子時,若鍋裡的水不夠,一定要加全開的熱水,「熱水要蓋過鍋裡粽子上,才可以讓粽子一次全部煮熟。若加的是生水,粽子就會煮不熟了」,這些都是當年媽媽口傳的祕訣。此時,眷村空氣中充滿了粽香,家家戶戶都將煮好的粽子分享給鄰居,大家就可以享用來自各省不同口味的粽子,真是幸福啊!
 眷村的孩子們,都會用媽媽做衣服剩下的布料,自己縫製端午節的香包,媽媽則於晚上空閒時,把雄黃泡在高粱酒中,將這雄黃酒抹在孩子的額頭上及耳朵背後,避免在這段炎熱天氣中,孩子被蚊蟲、毒蛇叮咬,這一切都在歡慶端午佳節的氣氛中度過。
 長大結婚後,每逢端午,我就會陪內人回臺南市關廟區的娘家過節。南部人部分地區用月桃葉包大粽子。因內人娘家是做生意的,丈母娘所包的粽子一個快要一斤重。
 第一次吃的感覺是南部粽有種月桃葉的香味,對從小習慣吃竹葉粽子的我,有些不習慣,但吃了兩顆後,就習慣了。南部粽餡料豐富,除了花生、五花肉、蛋黃、香菇,還有五穀米、魷魚、蓮子、栗子等配(餡)料,每一個都散發古早香味,香Q不膩。
 月桃葉花生粽是臺南最具特色的粽子,以花生為內餡,有著濃厚的土豆香,混合著淡淡的月桃葉香。若將內餡加上高纖維的雪蓮子,口感、營養更加提升,再淋上花生粉,配合特製醬料,真是風味一絕。當地男人一餐能吃上三個,真是過癮。
 今年元旦,我們去臺東太麻里海邊跨年看日出,因雲量太多,無法看到第一道曙光,卻在當地吃到原住民用月桃葉包的小米粽。這種粽子除了使用月桃葉,裡面再放上一片假酸漿葉,內餡除了小米或芋頭,也有豬肉或小魚乾,粽子有長形、方形和扁形等。
 多年前去綠島,看到原住民用月桃葉與姑婆芋葉做包裝材料,賣肉的攤販用月桃葉裹住豬肉,再用稻草繩綁一下,便可以提著走了,既方便又環保。原住民也喜歡用月桃葉裹著食物野炊;綠島人則用月桃葉包海鮮粽子,風味獨特。
 還有野薑花粽,是以野薑花根當味精,即將已成熟的野薑花根取出,洗淨、切片、醃漬、晒乾,磨成粉末狀後,和糯米、香菇、豬肉、菜脯,加以拌炒,再用野薑花葉包起來,即大功告成。
 野薑花葉質地較脆,包粽時需要較高段的技術。所以古早時候,女孩們都會先以竹葉練習包粽子。待獲得長輩認可,才能進階到以野薑花葉來包粽子。這是當地一種給予婦女的特別榮譽。(點閱次數:695)